若是招商银行,可登陆:,点击左侧的“黄金行情软件下载”,下载安装即可查看。
一两银子为500元,五钱是250元
一两银子到底值多少钱?很多人都讨论过。现在很多人其实是毫无概念的。特别现代某些电视剧误导,好象古时候老百姓随时都带着银子上街,随便买个馒头要一两银子,简单吃顿饭上百两,给小二打赏也十几两,几十两,好象一两白银跟我们现在一块钱似的,显示出当前中国的影视创作人无知和不认真到了何等程度。要知道万历年间国库年收入才达到200万两,而且还是经过张居正改革后国库收入丰富才有的数字。其实古代大部分老百姓一辈子都没有见过银子,他们使用的都是“钱”,即铜板,我们常说的“没有钱”,就是指没有铜钱。
白银和黄金是朝廷明令禁止在民间流通的货币,所以民间大多用钱或钞。钞:就是布做的货币。大量使用铜钱不方便,于是“而商贾沿元之旧习用钞,多不便用钱。”《明史》志第五十七食货五。所以说,进行大宗货品交易的商人是用钞的,而不是整箱子整箱子的用白银和黄金。
我们这里要讨论的是明朝末年白银与现在人民币之间的换算关系。
首先要了解,铜钱,白银和黄金之间的兑换比例。就像现在的外汇价格一样,这是常常变动的,不同朝代兑换比例不一样,同一朝代不同时期也不一样,不像现在1元钱等于100分这样明确。另外,明朝一斤相当与现在的596.8克,一斤十六两,一两折合现在的37.3克。
根据以下描述:
“每钞一贯,准钱千文,银一两;四贯准黄金一两”《明史》,志第五十七食货五。
“於是户部定:钞一锭,折米一石;金一两,十石;银一两,二石。”《明史》,志第五十四食货二。
“金银的比价从1600年前后的1:8上涨到20世纪中期和末期的1:10,到18世纪末则翻了一番,达到1:20。”
可知明朝前中期黄金白银比为1:4或1:5,而1644年前后境外白银大量流入,1两黄金约可兑换8两白银。
得到之一个结论:1两黄金=8两白银=8000铜钱
要讨论货币购买力,一般通行的是两种***。一种是以黄金的价格作为基准来换算的,以国际金价来推算白银和铜钱今天的价值。另一种***则是同时使用米价和银价作为基准,来进行推算的。
1)国际黄金基准牌价,金价基本上在600美元一盎司周围波动。我们就以600美元(2006年9月26日)为一盎司。一盎司为31.1克。明朝1两为今天的37.3克。这样一算明代一两黄金相当于719.6美元,以今天(2006年9月26日)的外汇基准价来算,100美元兑换人民币791.5元来算,相当于5695.75元。根据1两金为8两银,1000钱换算,明末一两白银相当于711.97元,取712元;一文钱等于0.7元。
2)白银基准国际牌价,银价基本上在11美元(2006年9月26日)一盎司周围波动。同金价的换算相仿,一两银子也就是1000铜钱,相当于104.4元人民币,取105元。
3)米价基准。根据历史资料记载,米价如下:
明神宗万历时(16,17世纪之际)白米(石)0.7-1两
明崇祯十四、五年(1641,1642)米(石)3.6两(南京一带大灾时空前高价);米(石)5两(上海米价)
明崇祯末、清顺治初米(石)2-3两
崇祯后期,灾荒加上战争,粮价上涨很厉害,同样1两白银买粮食可能买不了多少,可是买其他东西的时候却有可能很值钱,因此这阶段的数据不能作为一般购买力的参考。这里采用万历时期的更高价格作为一般物价水平,取每石1两白银来计算。明代1石合94.4公斤,按照现在大米价格3元/公斤计算,一石米折合人民币283元,即1两白银折合283元人民币。
这样,我们最后得到三个数据,1两白银分别可兑换人民币712元,105元和283元。其中黄金的价值历史中一向比较稳定;虽然今天的粮食产量比古代大了很多,但是考虑到中国现在14亿人口在消费,而明朝中后期保守估计人口也有七八千万,因此粮食价格可以做为一个重要基准;考虑到白银的比价在各历史时期变化比较大,可参考性比较弱。
因此,我们取黄金基准的712和粮食基准的283取平均值,即497.5元。为了凑整数,便于换算,也便于大家有个感性的认识,这里取1两白银折合人民币500元。因此按照前一个比价的结论我们得到明朝中后期的货币兑换数据:
这就是我们的第二个结论:
1两黄金=人民币4000元=8两白银
1两白银=人民币500元=1000钱
1钱=人民币0.5元
由于实际上,1两白银至少能兑换1500钱,则1文钱=0.33元,也可以大略地认为是三毛钱。
另外说个小知识,1两=10钱=100分,所以,一钱银子=50元人民币,一分银子=5元人民币,也就是10-15个铜钱左右。
这样,我们对明朝中后期到清前期的物价就有了一个比较具体的概念。
明朝一个从九品官员的月俸是五石,也就是月薪2500元;未入流官吏月俸三石,合1500元,这是***最基层公务员的工资。正一品官员月俸八十七石,合人民币43500元/月,年薪52.2万元人民币,这可是当时***总理的薪水,想来也不过分。
在明代,据说一个平民一年的生活只要一两半银子就够了,如果粮食自给自足,钱只用来买点柴米油盐的话,一年750多块钱过日子是挺苦,不过也不是不可能,大家可以问问老一辈,他们过过这样的日子,甚至一些偏远贫困地区现在还在过这样的日子。
袁崇焕杀毛文龙,得到士兵两万八千人,上书皇帝要求:“岁饷银四十二万,米十三万六千”,虽然这是为了笼络毛文龙的旧部而增加了的军饷,但是也能看出个大概。就是说,养活一万人的部队,每年需要军饷15万两,粮食4.86万石即900万斤。用现在的话换算过来就是,2.8万人的一个军,一年的维持费用为7500万元人民币,可以吧?
戚继光在东南沿海募兵,规定每人年饷银为10两,到北方蓟镇后,守卫边墙的募兵年饷增至18两。这都是战略要地的募兵价格,如果不是要参加重要战斗,或者不是在重要地域,募兵的价格要更低:明修《武进县志》称当地“受募者日银一分”,年饷还不足4两的。到崇祯年间,战乱频繁,大量百姓流离失所,食无所依,募兵变得容易,加上朝廷财政紧张,军饷又比同期低了很多。
因此,得到第三个结论:维持一支万人部队的正常消耗应该是每年白银8万两,粮食4万石。
崇祯三年,御史郝晋言:“万历末年,合九边饷止二百八十万。今加派辽饷至九百万。剿饷三百三十万,业已停罢,旋加练饷七百三十馀万。自古有一年而括二千万以输京师,又括京师二千万以输边者乎?”我们来计算一下崇祯三年税赋:辽饷,九百万;练饷,七百三十馀万,加上正常税收二百万,总共是一千八百三十万两。假设国家什么都不干,只养军队的话,能养活180万人的队伍。
综上所述,我们一共得到了三个结论:
之一个结论:1两黄金=8两白银=8000铜钱,
第二个结论:1两白银=人民币500元,1两白银=10钱白银=100分白银,
第三个结论:一支万人部队每年的正常消耗应该是:白银8万两+粮食4万石
我也是在看网商和现实全部对比。网上才起步,现在都在打价格战,找来找去就钻石快线的金价低。330/克
黄金600多一克是2020年夏天7月8日。金子在中国最贵的时候是近600元一克,这一价格是在2020年夏天7月8日创出的,当时由于全球受新冠病毒的影响,美国纽约黄金交易所黄金期货创出历史新高的2257美元一盎司的纪录。
2021年,黄金大约340元一克。
目前,国际黄金价格在基本维持在每克340元左右。而不同的金店具体的黄金价格有会有做不同,如周大福足金每克在354元,周生生足金价格在353元每克,老庙黄金每克足金的价格会在353元,老凤祥足金价格每克是349元,而六福珠宝的价格会在354元每克。
黄金作为国金通用的货币金属,它有着保值、储值等作用,其价格深受国际经济的影响。例如美元走势、通货膨胀等等。例如美元走势:当美元走势上涨,涨意味着美元走高,投资或者投机者大量买入美元,导致黄金需求量减少,黄金价格因此下跌;反之美元走势下跌,美元不值钱了,人们趋利避害纷纷投资黄金,导致黄金价格上涨。
拓展资料:
1.黄金一直都是人们喜爱的一个东西,因为其珍贵性,在古代还被用于货币流通,不仅可以***头饰,耳饰,还可以充当我们的货币。
2.世界的每时每刻都会因为利益、自然资源的争夺等因素而发生局部动荡。它们有可能导致恐怖袭击甚至战争,无论袭击还是战争都会造成有形资产的损失,比如房子、车子、私有田地,与此同时当地货币也会因为物资短缺造成有钱无市的现象,导致货币贬值。这个时候黄金作为规避风险的货币就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了,有经济能力的人会提前把前兑换成黄金,大量的黄金兑换让黄金价格上涨。国际金价也会随之上涨。
3.以黄金为代表的避险资产,只要不作为主要的投资工具,而是家庭资产的一部分,是值得投资的。适当配置一部分黄金,用来保值和平衡风险,可以让整体的资产更健康。由于黄金与全球经济的走势一般成反向关系,经济形势欣欣向荣之时,也没有人想过避险的问题,所以黄金资产的配置,占到全部投资金额的5%-10%即可。
与。黄金与货币
黄金与货币的关系有着十分悠久的历史,但黄金真正在货币领域“大展拳脚”,成为货币体系中的基础或中心货币仅是200年前—19世纪初的事,之后两者关系不断地调整变化;当今黄金与货币的关系,与“金本位”时期相比,有了根本性变化,当代黄金投资,也与传统黄金投资有了许多不同的特点和功能。
谈起黄金与货币的关系,大家使会立即想起马克思在《资本论》中的一句话:“货币天然不是金银,但金银天然是货币。”这就是说,金银的自然特性特别适宜做货币。黄金成为货币固然与其特有的自然属性有关但正如作为一般等价物的货币是因人类商品生产、交换的需要而产生样,黄金成为货币也是人类商品生产发展过程的一个结果。人类商品生处于不断的发展过程之中,货币在其不同的发展阶段,不仅材质在变化,而且功能也在扩展,黄金作为货币的社会职能的内涵和表现形式也是在不断变化调整,不是一成不变的,因此对黄金的货币属性要做历史性、阶段性的分析。

金币出现的历史非常悠久,据希腊文献记载,在2500多年前,吕底亚国王科罗修斯制造了世界上之一块金币。而黄金被赋予货币职能的历史比铸币的历史还要悠久。黄金货币首先是从金块开始的,而后才有金币,如我国《汉书·食货志》就记载了公元前11世纪周成王制定的币制:“太公为周立九府法,黄金方寸而重一斤;钱圜函方、轻重以铢;布帛广二尺二寸为幅、长四丈为匹。”公元前677年~公元前667年春秋战国时期的楚文王始都于郢,当时黄金已被大量做成货币,现已有大量实物出土。这些货币黄金仅是被分割的小金块,尚不具有依现代的观点观之的有精美图案的金币的标准。另外,黄金在货币领域中的应用历史虽是十分悠久,但从当吋的总体趋势看,黄金货币只是在一个很小的范围内使用,金币在各种货币中被作为“上币”,仅是一种权势的象征。从世界的范围来看,黄金的货币表现在局部可能突出,但并不是世界通行的主导货币。因为当时黄金的数量很少,不足以承担起广泛的社会交换的支付功能,而且当时是自然经济主导,商品交换的数量、规模也不大,也没有大量使用货币的客观需要。黄金在人类漫长的社会发展时期中主要是充当神灵祭祀品和帝王的财富,只是在近代随着资本主义萌芽的发生、发展、成熟和黄金生产力的发展,黄金的货币职能在人类经济生活中的作用才得到日益强化,19世纪“金本位制”的建立是黄金货币职能发挥的顶峰。
1.金本位制
在“金本位制”的货币制度中黄金是商品交换过程中使用的主要支付手段,黄金就是货币,具有自由流动、自由铸造、自由进出口等三大特征。人们般以19世纪初的1816年英国正式进入金本位制为标志。由于英国是当时世界经济与金融的中心,英国的对外贸易量占了世界总量的大部分,因而英国金本位制的建立对世界,首先是对欧洲有重大的影响,欧洲各国随之也陆续实行了“金本位制”。之后关国、印度等国也实行了金本位制,到19世纪末“金本位制”成为世界主导性的货币制度。“金本位制”并不是-夜间冒出来的神物。早在14世纪,西地中海地区涌现出了一些经济在当时走在欧洲前列的小君主国,如威尼斯、那不勒斯、佛罗伦萨等城邦。这些城邦大多是采用金银复本位制,金币、银币同时作为社会通行的支付手段。由于这些城邦处于欧洲、非洲贸易的中枢地位,在与非洲贸易的过程中,非洲黄金大量流入这些地区,因而这些小城邦成为当时欧洲黄金积蓄最多的地区。
在复本位的货币体系中存在着劣币驱逐良币的运动过程:即人们往往愿意把贬值的金属货币花出去而储存吏值钱的金属货币,久而久之,市场上流通的都是贬值的金属货币,而良币则被人们更多地作为财富储备、储藏起来而退出了货币市场流通。当时的情况是,大量非洲黄金的流入使这些城邦的金银比价发生了变化。因为黄金数量的增多,黄金的价格下跌,金银兑换比例下降,用黄金做支付手段比白银更合算,于是,人们开始日益增多地使用金币,从而使这些城邦国家早在14世纪就逐步形成了“金本位制”,但它们的“金本位制”并没有延伸到更广泛的地区。这是因为,它们经济规模较小,不足以对更广泛的、乃至世界经济的运行产生重大的影响。而300多年后“金本位制”发生在英国则不同了。因为300多年后欧洲的经济版图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工业革命在英国发生了,世界制造中心、金融屮心转移到了英国,英国成为国际贸易的中心,欧洲的黄金也向英国集中,如西班牙、葡萄牙从非洲、拉丁美洲掠夺的黄金最终都流向了英国,最终,劣币驱逐良币的情况又在英国重演。另外,当时东方的中国和印度都是银本位制国家,进行东西方贸易时对白银的需求量很大,而且东方的白银价格高于欧洲,欧洲当时的金银比价是1:15,而在东方是1:12和1:13,所以白银出口到东方在经济上更合算,因此使欧洲的白银大量外流而出现相对短缺,而当时欧洲的黄金比较充裕,价格也就较便宜,以金铸币不仅使用方便,而且经济上也合算,所以英国早在19世纪初正式成为金本位制国家之前的1717年就已经成为了事实上的金本位制的国家。
金本位制还有一个由国内币制向国际币制发展的过程,因为英国是当时欧洲的经济中心,欧洲各国经济与英国经济存在着密切的关联性,所以英国1816年正式建立金本位制以后,欧洲各经济大国也不得不向英国金本位制靠拢,欧洲各经济大国也开始陆续建立了金本位制。50多年后的1867年,在法国巴黎召开的一次国际会议上又通过决议,承认黄金是世界货币的唯一形式。这标志着金本位制又由欧洲推至世界,因此一般都把这个日子作为传统意义上的金本位制的国际货币制度的开始,至20世纪初的1914年,世界上已有59个国家实行了“金本位制”。
在“金本位制”时期黄金权势达到了一个空前的历史高度,其原因不仅是黄金在货币中成为主导性的中心货币,具有压倒其他货币的权势,而且由于当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商品经济占据了社会经济越来越多的份额,交换日益频繁,货币的作用日益增大。正如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所指出的那样:“随着商品流通的扩展,货币—财富随时可用的绝对社会形式的权力也日益增大。”不仅是因为黄金在货币中成为中心货币而且是因为货币在人类社会经济中的作用提升了,所以黄金获得了更大的社会权势。因而产生对占有中心货币地位的黄金权势的崇拜与迷信就是可以理解的了。难怪那时有不少人对黄金会说出那么多溢美之词,而有些人又会咒骂黄金是万恶之源了。但当代人对这种因黄金而产生的极端的感情的张扬是难以理解的。
如果从西地中海一些城邦的金本位制算起的话,那么“金本位制史有500多年;如果从英国正式实行金本位制算起,那么金本位制存在了个多世纪;而如果从巴黎会议算起,那么金本位制的历史仅有50余年。到1914年之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欧洲各国禁止黄金自由进出口,进行黄金管制,金本位制也即停止了。
2.布雷顿森林世界货币体系
因之一次世界大战而停止的金本位制在大战以后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恢复。所谓一定程度的恢复,是因为对黄金不再是实行原来的可以自由支付、自由铸造、自由进出口的传统严格意义上的金本位制,而是实行已对黄金的货币职能有众多限制的“金块本位制”。
在金块本位制中,仅是在外汇平衡时保持黄金的结算支付能力,而且流通的是纸币而不再是黄金。纸币发行虽以黄金为基础,有法定的含金量,但不能随意兑换黄金,只能在一定数量以上,根据一定用途兑换400盎司的金块。英国、法国、荷兰、比利时等国在20世纪20年代都实行的是金块本位制。这是当时黄金拥有量较多的国家做出的选择。
另外一些国家是将本国的黄金和外汇存入金块本位制国家,如果要兑换黄金,只能是将本国货币按照法定汇率,兑换成金块本位制国家的货币,再在该国兑换黄金。木国货币虽有法定含金量,但在任何情况下也不可兑换黄金。这实际上是把黄金完全排挤出国内货币流通,而仅保留其外汇储备和国际贸易支付的职能。在20世纪20年代主要是各国货币与英镑形成汇兑关系,这是一种金汇兑本位制。
以英镑为国际中心货币的金汇兑本位制受到了1929年华尔街股市大崩溃的沉重打击。因为华尔街股市的崩溃在欧洲引起连锁反应,使英国于1930年放弃了金块本位制,英镑贬值了。一些国家,特别是比利时和荷兰陷入了困境,因为它们的国家外汇储备大多是英镑,而不是黄金。美国的金本位制也只是艰难地维持到1933年,最后不得不把黄金的价格由每盎司20.67美元上调到35美元,但仍未能如愿地把美国的经济挽救出来。金块本位制也陷人了严重的危机之中。
20世纪30年代金块本位制的痛苦经历,并没有使人们放弃对金本位制的追求。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即将结束的1944年,为了准备战后的经济重建,参加筹建联合国的44国代表,在美国布雷顿森林公园举行了世界货币金融会议。通过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协定》,建立了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确定美元为国际贸易支付手段和储备货币,但美元和黄金挂钩,这实际上是一种黄金汇兑本位制,只不过中心货币由英傍变成了美元。布雷顿森林货币体系的核心内容是:
(1)美元是国际货币结算的基础,是主要的国际储备货币。
(2)美元与黄金挂钩,其他货币与美元挂钩,美国承担按每盎司35美元的官价兑换黄金的义务。
(3)实行固定汇率制,各国货币与美元的汇率,一般只能在平价1%上下的幅度波动,因此黄金也实行固定价格制,如果波动过大各国央行有义务进行干预。
在布雷顿森林国际货币体系中,每盎司35美元的黄金官价在各国央行的管制干预下稳定了20多年,一直持续到1968年。后来这一价格因受到黄金挤兑风潮的冲击进入了双轨制阶段。到1971年,美国宣布终止每盎司35美元官价兑换黄金,金价实现市场浮动制,双轨制结束。在布雷顿森林货币体系中,黄金虽不再用于支付流通,但仍是国际贸易的重要结算工具和这一国际货币体系的构筑基础。
3.牙买加协议
布雷顿森林世界货币体系的建立,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经济的重建和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到20世纪60年代,开始遇到了日益增加的严重挑战。美国由于深陷越南战争,财政赤字开始不断增加,美元面临贬值的压力。另外的一个经济因素是欧洲“二战”后的10多年经济得到很大程度的复兴,拥有的美元日益增多,在美元不稳的情况下,欧洲各国开始抛美元而挤兑黄金。1960年10月出现了之一次挤兑黄金的***,美国为平息挤兑风潮和防止黄金储备的进一步流失,而与英园、法国、联邦德国、瑞士、意大利、荷兰、比利时等国家于1961年10月建立了“黄金总库”,八国央行总共拿出2.7亿美元的黄金人市稳定金价,当金价突破35.2美元时就抛金打压,而当金价下跌时就买人黄金。以期通过“黄金总库”平抑价格,调节需求。
1967年11月又爆发了第二次挤兑风潮,“黄金总库”入市干预,到1968年3月就向市场抛出近千吨黄金。但当时越南新春攻势进一步动摇了人们对美元的信心,黄金挤兑风潮不仅没有平息,反而有扩大之势,“黄金总库”在干预无效的情况下只得放弃干预,此时“黄金总库”仅剩下了1/8的黄金储备,仅1968年3月14日一天黄金市场交易就高达400吨左右。
干预失败后,黄金市场实行了双轨制,即各国央行间仍可按35美元官价向美国兑换黄金,但市场黄金交易价格自由浮动。三年后的1971年,挤兑风潮又起,美国不仅放弃了市场干预,而且宣布停止履行按官价兑黄金的义务。为了维持黄金美元汇兑本位制,美国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布雷顿森林世界货币体系建立之初,美国黄金储备有2.2万吨,而1960年黄金挤兑风潮过后,减少到158万吨,到1971年关闭以官价兑美元的窗∏时,仅剩下了0.86万吨黄金储备,至此美国已减少了61%的黄金储备。确实当时美国已无多少老本可拼了,从此金价进入自由浮动时期,布雷顿森林世界货币体系宣告瓦解。
20世纪70年代开始了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经过数年的工作,1976年1月8口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牙买加首都金斯敦召开会议,通过了《牙买加协议》,主要内容有:①实行浮动汇率;②黄金非货币化;③确定以特别提款权取代黄金为国际储备资产;④扩大对发展中国家的资金融通;⑤增加会员基金份额。
《牙买加协议》确定了国际货币体系黄金非货币化的改革方向。两年后的1978年对《国际货币基金协定》修改方案完成,并以多数票获得通过,有关黄金非货币化的内容如下:①黄金不再是
好了,本文到此结束,如果可以帮助到大家,还望关注本站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