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郑庆广
如果你感觉自己或者另一半在关系里总是表现出逃避的行为,不喜欢也不擅长表达情感,难以信任他人,或者害怕与他人建立紧密的情感联系时,那么你或者你的伴侣就有可能是 回避型依恋者。
依恋以及亲密关系对于我们每一个人的身心健康都至关重要,而一个人的依恋类型是其建立和维持亲密关系的重要影响因素。
依恋类型是指 个体在早期亲密关系中形成的情感和行为模式,最早由心理学家Mary Ainsworth通过陌生情境实验发现和提出(Ainsworth et al., 1978)。
陌生情境实验主要让婴儿在陌生环境体验了三种不同的情境①有抚养者陪伴;②与抚养者分离,并与陌生人共处;③与抚养者重聚,在这些情境中观察婴儿在这些情境中的反应和变化。
对于回避型依恋的宝宝来说,他们相比较其他孩子更多的表现出“冷漠”。当妈妈离开后也没有表现出明显的焦躁不安,而当妈妈再次回来,他们也没有过多的反应。
相反,安全型的孩子在妈妈离开后会表现出不安,但在跟妈妈重聚后,又可以很快平复下来。
(图源网络,侵删)
尽管发现依恋类型的陌生情境实验是围绕着婴幼儿开展的,并且依恋类型主要在婴幼儿时期就已经形成,但 依恋类型对个体的成年期发展仍会产生十分重要影响,特别是在人际关系、情感体验和生活质量等方面(Senchak & Leonard, 1992; Feeney, 1999)。
回避型依恋者到底在回避什么?
如果你曾遇到过回避型依恋的爱人,那么你很可能有这样的体验,明明你想要靠近他,但结果常常是你追的越近,他跑的越快,你常常感到受伤与难过,同时搞不明白他到底怎么了,为什么要逃避。
诸多研究表明,回避型依恋者通常会表现出以下特征(Bartholomew & Horowitz, 1991; Cassidy & Shaver, 2016):
● 回避情感表达:回避型依恋者可能不愿意表达自己的情感,包括爱、喜欢、需求和希望等。这是因为他们可能认为这些表达会让他们显得脆弱或需要别人的帮助。
● 逃避信任:回避型依恋者可能不容易信任他人,怀疑他人的意图和动机。这是因为他们可能不相信别人真的关心他们,或者不相信别人能够满足他们的需求。
● 回避亲密关系:回避型依恋者可能会倾向于避免建立亲密关系,或者在已有的亲密关系中保持距离。这是因为他们可能不喜欢亲密关系中的互动和交流,或者感到不舒服和焦虑。
● 逃避冲突:回避型依恋者可能会努力逃避与他人的冲突,避免与他人发生争执或产生不同意见。这是因为他们可能认为冲突会破坏关系,因此宁愿保持沉默或退缩。
图源电影《The Double》| 侵删
这些行为特点都可能会引发伴侣的不满和抱怨,最终导致关系的破裂(Rholes et al., 2006)。
不仅如此,回避型依恋者本身也会面临困难,由于难以建立紧密的社会支持网络和维持稳定的人际关系,回避型依恋的人生活中缺乏对自我心理需求的满足,并且在面临生活压力时难以获得有效的支持(Mikulincer & Florian, 1995),这会 使得个体的社会支持体系相对较弱,在面临生活困境时能够获得的社会资源较少。
图源电影《龙纹身的女孩》| 侵删
回避型依恋是怎样形成的?
回避型依恋是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形成的复杂模式,其形成的原因也是诸多关注亲密关系的研究所关注的重点。以下是一些可能影响回避型依恋的因素:
● 父母教养方式:父母的教养方式可能对孩子的依恋样式产生影响。一些研究表明,父母的对孩子冷漠、不关心的态度以及不可靠的行为可能导致孩子形成回避型依恋的模式(Main et al., 1985; Kobak, Cole et al., 1993)。
● 父母离异:父母离异等重大事件可能也对孩子的依恋类型产生影响。一些研究表明,经历父母离异的孩子更有可能形成回避型的依恋类型(Simpson, 1990; Pietromonaco & Barrett, 2000)。
● 过去经历的恐惧和焦虑:研究表明,曾经历过重大创伤,例如暴力、性侵等等会诱发个体高度恐惧和焦虑情绪的事件,可能导致个体形成回避型依恋(Liotti & Farina, 2011)。
● 文化差异:不同文化背景同样可能对依恋样式产生影响。有研究表明,亚洲文化背景的个体更有可能形成回避型依恋(Li & Chan, 2012),这可能与亚洲文化中强调对情感表达的抑制、集体主义的思想等等有关。
这些因素的影响可能是复杂的,并且不同的因素也可能在不同的人群中产生不同的影响。因此, 回避型依恋的形成很可能是生活中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图源网络,侵删)
回避型依恋者应该如何改善关系?
处理回避型依恋需要采取特定的策略。研究表明, 治疗和心理干预可以帮助回避型依恋者改善其亲密关系,并提高他们的情感表达和共情能力(Mikulincer & Shaver, 2007)。
● 情绪焦点疗法也是一种有用的治疗方法,它可以帮助回避型依恋者更好地了解自己的情感需求,并与伴侣建立更深层次的情感联系(Greenberg & Goldman, 2008)。
● 学习交往策略也有助于改善亲密关系。例如,他们可以尝试增加与伴侣的沟通,通过表达自己的情感和需求来建立更深层次的联系(Rholes et al., 1999)。他们还可以尝试更加开放和接受伴侣的情感表达,增加相互的理解和信任(Collins & Read, 1994)。
当然,上面这些方法都有一个至关重要的前提: 渴望改变。只有深深地体会到回避亲密给自己和伴侣带来的痛苦,发自内心地渴望改变,拥有一段健康的亲密关系,改变才会有可能发生。
(图源网络,侵删)
“
作者说
注定触及自己的隐藏部分,才能开始治愈由于回避亲密而带来的痛苦。
心理学部各实验室、课题组运营有一批不同方向的优质心理学科普公众号,在大学堂后台自定义菜单点击“ 分类精选”-“ 友情公号”可以查看。今后的每个周六,大学堂都会转载其中一篇与大家分享,祝大家晚安。
本文转载自公众号“ 家姻心理”。家姻心理是由北京师耘家和教育咨询中心精心打造的品牌。家姻心理与我国著名婚姻家庭研究与治疗专家、教育部长江学者方晓义教授团队等合作,致力于为婚姻家庭、咨询师和相关机构提供科学有效的心理健康服务,提升我国婚姻家庭心理健康服务的专业化和科学化水平。
向上滑动阅览参考文献:
Ainsworth, M. D. S., Blehar, M. C., Waters, E., & Wall, S. N. (1978). Patterns of attachment: A psychological study of the strange situation.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Bartholomew, K., & Horowitz, L. M. (1991). Attachment styles among young adults: A test of a four-category model.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61(2), 226–244. https://doi.org/10.1037/0022-3514.61.2.226
Cassidy, J., & Shaver, P. R. (2016). Handbook of attachment: Theory, research, and clinical applications (3rd ed.). The Guilford Press.
Collins, N. L., & Read, S. J. (1994). Cognitive representations of attachment: The structure and function of working models. In K. Bartholomew & D. Perlman (Eds.), Attachment processes in adulthood (pp. 53-90). 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Elliot, A. J., & O'Donohue, W. (2004). Cognitive-behavioral interventions for adult ADHD: An overview. Cognitive and Behavioral Practice, 11(4), 375-382.
Feeney, J. A. (1999). Adult romantic attachment and couple relationships. In J. Cassidy & P. R. Shaver (Eds.), Handbook of attachment: Theory, research and clinical applications (pp. 355-377). New York: Guilford Press.
Greenberg, L. S., & Goldman, R. N. (2008). Emotion-focused couples therapy for clients with generalized anxiety disorder: A case series. Journal of Marital and Family Therapy, 34(1), 3-16.
Kobak, R. R., Cole, H. E., Ferenz‐Gillies, R., Fleming, W. S., & Gamble, W. (1993). Attachment and emotion regulation during mother‐teen problem solving: A control theory analysis. Child development, 64(1), 231-245.
Li, T., & Chan, R. C. H. (2012). How culture influences cognitive development: Changes in cognitive processing, language, and executive functions from an eastern perspective. The Scientific World Journal, 2012, 1-12.
Liotti, G., & Farina, B. (2011). The role of early trauma and deprivation in chronic depression. Cognitive and Behavioral Practice, 18(1), 24-36.
Main, M., Kaplan, N., & Cassidy, J. (1985). Security in infancy, childhood, and adulthood: A move to the level of representation. In I. Bretherton & E. Waters (Eds.), Growing points of attachment theory and research. Monographs of the Society for Research in Child Development, 50(1-2, Serial No. 209), 66-104.
Mikulincer, M., & Shaver, P. R. (2007). Attachment in adulthood: Structure, dynamics, and change. Guilford Press.
Pietromonaco, P. R., & Barrett, L. F. (2000). The internal working models concept: What do we really know about the self in relation to others? Review of General Psychology, 4(2), 155-175.
Rholes, W. S., Simpson, J. A., & Friedman, M. (2006). Avoidant attachment and the experience of parenting.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 32(3), 275-285.
Rholes, W. S., Simpson, J. A., & Oriña, M. M. (1999). Attachment and anger in an anxiety-provoking situation.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76(6), 940-957.
Senchak, M., & Leonard, K. E. (1992). Attachment styles and marital adjustment among newlywed couples. Journal of Social and Personal Relationships, 9(1), 51-64.
Simpson, J. A. (1990). Influence of attachment styles on romantic relationship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59(5), 971-980.
作者 | 郑庆广
来源 | 家姻心理
编辑 | N
(本文由京师心理大学堂转载,欢迎转发至朋友圈,如需转载请联系家姻心理后台,征得作者同意后方可转载)
点击以下关键词查看更多内容
夸夸群 | 熬夜 | 手机 | AA制 | 杠精 | 学婊
欲擒故纵 | NTR | 男子汉 | 择偶 | 分手
心理绘画 | 心理人 | MBTI | 心理咨询
家暴 | 出柜 | 吵架 | 童年 | 生育
同性恋 | 抑郁症 | 性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