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泰帝朱祁钰在病重期间被颠覆帝位,“夺门之变”明英宗朱祁镇复位,既有偶然因素,也有必然结果。只要朱祁钰在病重前早早定下继承人,那么“夺门之变”必然失败。
朱祁镇在土木堡之变后,被瓦剌俘虏,在北方草原喝了一年多的西北风后,被放回了北京,此时已经是景泰朝了,朱祁钰在于谦的拥立下登基称帝,力挽狂澜,保卫北京城,确保大明朝最大的危机平稳度过。
朱祁镇回到北京后,景泰帝朱祁钰并不待见他,但也没有心狠的杀了他,甚至都没有流放到外地当一个藩王,任然把他安置在皇宫内的一座破落宫殿居住——南宫。
景泰帝朱祁钰在位7年时间,他当政的这7年明朝逐渐的恢复了元气,政通人和,天下祥和,但是太子却死了,朱祁钰没有儿子继承皇位,这对他来说是最大的隐患。朱祁钰的皇位本来就得之不顺,又后继无人,难免有人打起皇位的主意,而这一点朱祁钰自己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直到他病重期间,爆发了政治事变——夺门之变。
朱祁钰还没死,就被赶下了皇位,明英宗朱祁镇复位了,景泰帝的下场就可想而知。朱祁镇不但杀了景泰朝的重臣于谦、王文等人,还囚禁了景泰帝朱祁钰,最后派人暗杀了他。
朱祁钰的结局很悲惨,这与他在继承人问题上优柔寡断有莫大的关系,如果朱祁钰要彻底的瓦解夺门之变的政治事变,又要保持自己合法的帝位继承,他应该采取以下措施:
杀了明英宗朱祁镇
明英宗朱祁镇算是明朝最窝囊,最虚伪的皇帝,不但没有能力,也没有品行,土木堡之变直接把大明几十年的基业差点毁于一旦。这样的皇帝,就算是放了回来,景泰帝找就应该找个理由杀了他,就算不杀他,也应该流放到远离京城的地方。
景泰帝没有杀明英宗的原因主要顾及两点:一是朝中的舆论,朱祁镇好歹算是前朝皇帝,正统继承,朱祁钰如果贸然杀之,有失臣心;二是因为朱祁镇是当朝太后孙氏的亲生儿子,朱祁钰杀了朱祁镇,不好交代。
其实,朱祁钰完全可以使用后来朱祁镇杀他的手段——暗杀。派个太监就搞定。
早立继承人
夺门之变最大的根源在于皇位的争夺,如果景泰帝朱祁钰早点确定皇位继承人,就算徐有贞、石亨等人发动夺门之变,依然无法成功。
景泰帝朱祁钰没有早点立继承人的原因是他自己的亲儿子朱见济死得早,这是他唯一的儿子,他可是废了原太子朱见深而改立的他,这下好了,自己的儿子死了。太子没有了,皇位继承又有了悬念,这就给一些心机之臣带来了想法。
根据后世史料研究,景泰帝朱祁钰在病重期间,是想复立原太子朱见深为太子,继承皇位的,这也是他无奈的选择,朱见深从血统、正宗来讲,是最合适的皇位继承人,当然他也有最大的靠山是他的奶妈孙太后。
而要立朱见深为太子,不能让朱祁钰自己提出来,这有碍他的颜面,毕竟是他废了朱见深的太子之位,现在又要重立,有点打脸。朱祁钰在犹豫,而满朝大臣能够读懂他心思的只有于谦,而于谦也写好了复立朱见深为太子的奏章,打算送上去给朱祁钰,这事儿就算有个台阶下了。没有想到,当天晚上就爆发了“夺门之变”。
如果朱祁钰早点确立了朱见深为太子,继承大统,那么任何人发动政变,那就是对国家、皇权的直接威胁,当时的权臣于谦一定会出手阻止、瓦解政变。徐有贞、石亨等人就是因为皇位继承空虚的空当,强行推出明英宗朱祁镇,让他快速的复位,达到大位归正的局面。
于谦当时完全有能力阻止政变的,他却出师无名,首先来说,宗室传承是皇室的私事,在皇帝没有确定继承人的情况下,太后孙氏默许了明英宗朱祁镇的复位,这就是对皇权继承的一种默认。于谦为国家计,也只能默认这种政变的发生,让朱祁镇复位了。
综上来看,朱祁钰要么杀了朱祁镇,以绝后患,要么就早早的确立继承人,形成皇权继承有序,彻底堵死明英宗朱祁镇复辟的可能性,朱祁钰才不至于后来落个那么悲惨的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