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宗本纪
赵顼(xū)(1048—1085年),初名赵仲针,出生于京城开封府(今河南省开封市)濮安懿王宫。北宋第六位皇帝。死后庙号神宗。
一代雄主
赵顼天性好学,举止不凡。请教学问有时会持续到很晚而忘了吃饭,父亲宋英宗常派人去制止。赵顼衣冠礼仪、一言一行都符合规范,即便在炎热的夏季,也从来不用扇子;而且尊师重道,有侍讲师傅入宫讲读,他就带着弟弟亲自向师傅参拜。1067年,英宗驾崩,二十岁的赵顼继位,是为宋神宗。
宋神宗即位时,北宋的统治面临一系列危机,官僚机构、军队臃肿,财政亏空;广大农民因为土地兼并,赋税徭役的加重,屡屡发生暴动;辽国、西夏又在边境虎视眈眈。值此内外忧患之际,神宗迫切寻找方法改变积贫积弱的局面。
宋神宗在东宫读书时,便熟知历代先帝对辽、西夏用兵,数次失败的历史,立志雪耻,因而对富国强兵的法家学说十分崇尚。当时,王安石的改革理论已在社会上有了广泛影响,神宗读过他的《上仁宗皇帝言事书》。
宋神宗即位的第二年,便召王安石进京,君臣二人几番深入交谈,彼此都坚定了变法的决心。神宗决定重用王安石,大刀阔斧地进行改革。因当时的年号是熙宁,史称“熙宁变法”。
1069年,宋神宗任命王安石为副宰相,负责变法事宜。为了顺利推进改革,神宗将反对变法的大臣调出朝廷,大力重用支持变法的官员,给王安石搭建新班子。
由于新法触犯了保守派的利益,遭到众人的反对。守旧大臣在朝堂上,从各个方面对新法进行非难,批评王安石急功近利,改变祖宗成法。神宗意志坚定,说:“臣子如果只谈论道德性命,而不考虑实用,对国事有什么帮助呢?”
第二年,宋神宗提拔王安石为宰相,让他有了更大的权力。各项新法先后颁行天下,变法进入高潮。即使遭到多重势力的攻击,神宗仍然大力支持变法。其间,王安石曾经想辞掉相位,神宗没有同意,说:“你是朕的师臣,朕断然不会准许这个申请。”
1073年,因为收复熙河地区(今甘肃省、宁夏回族自治区一带),神宗在紫宸殿接受大臣们的祝贺,特意解下自己佩戴的玉带赐给王安石。
然而,随着改革的深入,反对势力越来越激烈,就连宋神宗的祖母曹太后、母亲高太后等人也在反对之列。加上改革过程过于急促,用人失误,以及新法本身的缺陷,神宗的决心开始动摇。王安石见此情形,主动请求辞职,并推荐支持新法的官员接任,以便新法能继续推行,神宗迫于内外的压力,同意了他的方案。
过了十个月,神宗再次任命王安石担任宰相,继续主持变法。但此时变法派内部因为权力之争而分裂,王安石得不到更多支持,便在第二年年底再次辞职。
王安石离开后,神宗从幕后走到台前,亲自主持变法。鉴于之前的教训,他决定换个方向推行自己的计划,从改革官制入手,将冗官、空名官等尽数革除,力求名实相符,提高办事效率,不惜使用强硬手段。因神宗当时的年号是元丰,史称“元丰改制”。“元丰改制”对促进变法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对我国古代官职制度的发展和演变也产生了重大影响。
为实现历代先帝的夙愿,宋神宗在变法的同时,积极派兵拓展边疆。宋朝在西部的劲敌是西夏,要想彻底制服西夏,必先攻占灵州(今宁夏回族自治区灵武市)的西羌(qiāng)。熙宁年间,神宗派王韶负责此事,王韶带领军队拓地两千余里,宋朝设置熙河路,完成了对西夏的包围,史称“熙河开边”。
元丰年间,神宗正式对西夏用兵,发动五路大军讨伐,先后占领了银州(今陕西省榆林市)、夏州(今陕西省靖边县)等地,但没有实现消灭西夏有生力量的目的。
第二年,神宗又派遣军队攻西夏,西夏军队倾巢而出,与宋军决战,宋军大败。神宗临朝恸哭,从此一蹶不振,身体也每况愈下。
1085年,由于西夏战事的惨败,加上多年变法的诸多不顺,心怀大志的宋神宗精神上受到沉重打击,病情恶化,不久便带着遗憾离开了人世。
宋神宗雄心勃勃,锐意进取,希望再造汉唐盛世。在政治、经济、军事、教育等领域推行全面变法,巩固了宋朝的统治,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积贫积弱的局面。但变法最终走向失败,他也无力改变北宋衰落的趋势。
本文节选自《二十四史马上读,语文历史都进步》——第十册《宋史》,官方唯一授权发布,欢迎持续关注。
上一篇:然后不要去琢磨什么人
下一篇:一本万利代表什么动物生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