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冬至大如年,冬至也是中华民族的一个传统节日,福州和闽南地区俗称“冬节”。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时代,中国就已经用土圭观测太阳,测定出了冬至。冬至也是判断气候的一个节点,福州谚语:“冬至是月头,棉被盖过头;冬至在月中,没雪又没霜;冬至在月尾,掏起犁把去烘火”,这是老祖宗的留给我们天气经验总结,农民也作为农事活动的参考依据,冬至前后,他们谈论冬春气候,安排来年农事计划。那么福建冬至吃什么风俗食物?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福建冬至吃什么风俗食物
1、福州
福州的冬至习俗中,最具有代表性的食物是“米时”。米时是由大米和糯米按一定比例混合,磨成浆后压成半干,再搓成圆形丸子。煮熟后,这些丸子会被裹上豆粉、芝麻、糖等,象征着团圆和美好的寓意。此外,福州人还会在冬至这一天酿“青红酒”,利用冬至后的低温环境促进酒的发酵,使酒更加醇香。
2、厦门
厦门在冬至时有一个独特的习俗,那就是吃姜母鸭。姜母鸭以红面番鸭为原料,搭配老姜和米酒炖煮,具有疏肝润肺、养胃健脾的功效,是冬至时滋补身体的佳品。现在呢,姜母鸭自家做的比较少,因此,冬至一到,就有很多人开始排队买姜母鸭。
3、泉州
泉州人在冬至前夕会“搓丸”,这些丸子通常是用糯米粉制成的,颜色有红有白,还会捏成各种小巧的玩具,象征着兴旺吉祥。此外,泉州还有“冬节小年兜”的谚语,表示冬至的重要性。为了增添喜庆的气氛,还可以将一部分糯米粉拌上食用色素,成为红、白相伴的小丸,粒粒珠圆玉润,象征着团圆完满。
4、漳州
漳州的风俗,要吃冬至糖圆。节日前夕,家家户户用糯米磨粉搓丸,放置在竹筛上。第二天清晨放入红糖水中煮熟,作为节日早餐。不同于其他地区的汤圆有包馅的,漳州汤圆大都是以整块糯米团搓圆了,直接放进红糖水熬制的圆汤里煮。
5、莆田
莆田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冬至前一夜,一家人会围在大簸箕的四周,把糯米碾成的粉加入开水揉捏成圆形长条,摘成一大粒一大粒圆坯,然后各人用手掌把它搓成一粒粒如桂元核大小的“丸子”。
6、宁德
米饺是宁德人在冬至的时候一定会在家里进行制作的一道小吃,外观看起来有点像客家的酿粄。米饺看起来像是饺子的形状,但它丰富的内容,你不尝一口是绝对想不到的,里面包着香菇、韭菜、周肉末、虾米等食材,热气腾腾,香气四溢。
7、龙岩
小编觉得最具特色的冬至美食,就应该属于龙岩鬼糕。龙岩鬼糕一般的馅料是以冬笋和糟菜为主。但可以根据个人的口味来添加制作。“绿衣”略带晶莹剔透之感时,拿出咬上一口,皮又糯又软,带着油花花的馅配上草叶味,反倒觉得清爽。
8、三明
因为三明山林较多,相比较而言,野味自然也多,所以大田在冬至这日,他们喜欢吃点野味,比如野猪肉、野兔、冬笋等食材,美味可口,唇齿留香。
9、平潭
平潭在冬至这一天有吃“时来运转”的习俗。时来运转,原名“咸米時”,类似汤团,皮是地瓜和着地瓜粉做的,薄而柔韧爽口。里边的馅儿一般是:包菜、紫菜、瘦猪肉、鲜虾、鱿鱼、蟹肉等等,有煮的也有蒸的,可当主食,是当地人最喜爱的小吃之一,用料及做法都比较大众化,所以几乎当地每家每户都会做。
10、沙县
沙县人在冬至时会吃汤圆,汤汁中会加入竹笋、香菜等作料,别有一番风味。
这些食物不仅满足了人们的味蕾,更承载着福建各地丰富的文化和传统。不论是汤圆、饺子,或是各色暖心美食,都包裹着冬日里鲜美的味道,浸润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愿你不惧严寒、积蓄能量,盘点好一年的收获,一起迎接即将到来的春天。
在福建冬至是大节吗
在福建,冬至是一个大节。冬至在福建被称为“冬节”,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既是二十四节气中一个重要的节气,也是中国民间的传统祭祖节日。冬至在古代民间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标志着即将进入寒冷时节,民间由此开始“数九”计算寒天。
在福建,冬至的习俗丰富多彩。福州人在冬至前一天晚上就开始准备,全家人围在一起搓“米时”(糯米做的糕团),桌上还会点上大红蜡烛,摆上红漆筷子、大福橘等象征家庭团圆的物品。莆田人在冬至前一夜称为“冬至暝”,家家户户会准备各种粿和汤圆,祭拜祖先,并在家中厅堂正中间支起桌子,摆放福橘和“福禄寿”红花,寓意吉祥和团圆。
冬至在福建的饮食文化也非常丰富。福州人会在冬至早上煮“米时”,并在锅中煮得光亮后,放在黄豆粉和糖里滚一滚。莆田人则会准备各种粿和汤圆,尤其是白团,因为要祭拜祖先,所以不能做红色。这些食物不仅丰富了餐桌,也寄托了人们对家庭团圆和吉祥的期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