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子今年11岁,读五年级。早些年,因为他精力旺盛、活泼好动,为了能让他老实一会儿,我经常会随手把手机递给他。一拿到手机,儿子就立即安静下来,全神贯注地盯着屏幕。
直到我反复提醒,注意休息眼睛,才恋恋不舍地放下手机。
那时,我并没有觉得这样做有何不妥,直到儿子开始出现沉迷手机的趋势,我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
去年暑假的前几天,儿子在我的看管下,状态比较正常。但渐渐地,我察觉到了不对劲:白天看着也在专心写暑假作业,为什么写得错漏百出?大白天为什么总是呵欠连天?直到有一天儿子的举动让我找到了答案。
一天深夜,我去卫生间时,隐约看到儿子房间的门缝内有些亮光,我敲了敲门没有动静,就轻轻拧开门把手,进去一看
只见儿子在黑灯瞎火的房间里,戴着耳机,沉迷地看着手机。经过一番质问,我才得知,原来儿子每天晚上都跟我熬,直到我和他爸睡着了,才偷摸去拿我在客厅充电的手机,看上两三个小时,然后再偷偷放回去。
我意识到,必须帮儿子戒掉手机了。
那到底该怎么做呢?
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我发现,儿子喜欢刷短视频,是因为能体会到放松和快乐。刷短视频的快乐,是低级快乐,而长期沉迷低级快乐,不仅会上瘾,还会对大脑造成伤害。
当一个孩子长期处于靠放纵获得的“低级快乐”中,他们对经过努力才能获得快乐的学习、阅读,就很难再投入其中,而长期沉迷于短暂的快乐,会让他们丧失深度理解、思考的能力;尤其是青春期的孩子,大脑正在发育期,也可能导致发育不良、情绪失控、暴躁易怒等。很多时候,孩子沉迷“低级快乐”,根在家庭,因在父母。
该怎么帮孩子走出来呢?想要让孩子远离“垃圾快乐”,家长可以做好三点指引
引导孩子,多做延迟满足的事
我们之所以会沉浸在刷短视频的快乐中,是因为能获得“即时满足”。这种快乐是当下的、毫不费力的,只要你去做这些事情,当时就能体会到快乐。
而孩子更需要的,是做“延时满足”的事情,比如读书、运动等等,这种只有付出一定的时间精力,才能取得成绩,收获成就感。
所以,家长可以先从孩子的爱好入手,引导孩子做延迟满足的事情。循序渐进,让孩子习惯在延迟满足中感受快乐。
家长以身作则,远离低级快乐
孩子小时候都普遍缺乏自觉能力,能否养成自律、进取的习惯和态度,取决于父母的培养和影响。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家长要以身作则,给孩子示范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尽量给孩子提供一个舒适、正向的环境。
回想过去这几年,我自己下班回家,也经常抱着手机刷个不停。想着看完这个就不刷了,但手却停不下来,不知不觉就看了几个小时。直到深夜睡觉时,才放下手机。
这样的我,简直就是孩子模仿的不良示范。身为大人的我都没有以身作则,再去讲大道理说教,孩子怎么会心服口服呢?
丰富孩子的真实生活
一个孩子沉迷于游戏或者短视频,更主要的原因是,他没有其他有趣的事情可做,生活中缺乏有意义的安排。
因此,家长要多带孩子体验不同的事物,丰富孩子的真实生活。
可以多方面培养孩子的兴趣爱好,带孩子学跳舞、学烘焙、去旅行……也可以带孩子接触乡下和大自然,干点农活。
我突然想起,儿子曾兴奋地告诉我,自己将来要打羽毛球。于是我给儿子报了一个羽毛球班,很快,儿子就进步飞速,教练也夸儿子有天赋。每天两小时的打球训练,让儿子挥汗如雨。但他却不喊累,反而每次结束时,都要在场边再观看一会儿别人对打。
就这样,他渐渐摆脱掉了网络游戏,也许是运动刺激了大脑,也可能是教练的认可激励了他的自信心,儿子学习时注意力集中的时间变久了,理解力和记忆力也明显比过去增强。
开学后,儿子的表现简直令我刮目相看,一段孩子沉迷手机的危机,就这样化解了。
回顾这段经历,我深刻意识到,当孩子沉迷手机等网络世界,作为家长一定不要跟孩子硬来,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引导孩子合理使用手机,才是真正的解决方案。
这是一位家长妈妈跟我的诉说,我相信很多家长都会有类似的问题出现的,那么接下来我们做一个测试!
你发现孩子玩游戏,通常会采取哪种方式呢?
A、直接训斥——“玩玩玩!就知道玩!作业写完没?不用学习啦?”
B、撒手不管——“你这么玩下去以后只能去扫大街,我可不会养你!”
C、苦苦劝说——“唉,玩一会注意休息一会啊,唉,也要安排学习的时间啊。”
D、约定执行——“这个手机是妈妈买的,借给你使用,我们需要制定一些手机使用的规范。”
A、是专制型,通常直接禁止并没有太好的效果,因为孩子有可能将游戏转为地下活动,家长更难发现和监管。
B、是忽略型,孩子还在成长的过程中,自我控制的能力是需要一步步培养的,放任不管会让孩子走向更迷茫的未来。
C、苦苦劝说也没有什么好效果,家长很累,孩子也不改变行为。
在这里我们交给大家三招,避免孩子沉迷游戏的好方法。
第一招,拉同盟
第二招,限时间
第三招,巧代替
第一招,拉同盟——指的是家长跟孩子结成同盟,而不是敌对
当你发现孩子玩手机游戏是个问题的时候,就开始焦虑了。恨不得马上搞定孩子。这个时候,你需要问自己一个问题:“我现在是跟问题站在一起,搞定我的孩子?还是跟孩子站在一起,解决这个问题?”
问完这个问题,你是不是已经开始有所觉察?当孩子出现挑战的时候,家长常常想要直接搞定孩子,跟孩子站在敌对的方向,而不是帮助孩子。
那在孩子沉迷打游戏的时候,怎样才能让孩子觉得,家长是跟孩子站在一起呢?
其实,家长可以跟孩子分享自己小时候的经历,让孩子先觉得父母跟自己不是敌人,而是一国的,这样就更能够听进去父母的话。
为什么要分享家长小时候的经历呢?
因为,跟孩子分享自己的小时候,也是让孩子觉得你跟他感同身受的一种方式。每个大人都曾经是一个孩子。
我小时候喜欢看我爸爸跟我弟弟一起打游戏,我家先生自己特别喜欢玩游戏。他还跟我分享过他小时候偷偷去游戏厅玩游戏,被他爸爸打回家的经历。上大学时,他可以自由支配自己的金钱和时间了,我觉得他有过一段时间过度补偿。
他挣钱之后最大的乐趣就是买游戏机,我们家收集了很多游戏机,孩子们睡着之后,他就偷偷躲到阁楼自己玩很久。
你看,这就是一段可以跟孩子感同身受的分享啊!
很多家长担心,跟孩子分享自己玩游戏的经历,会不会让孩子觉得自己纵容孩子玩游戏啊?其实,孩子特别需要喜欢听父母小时候的故事。
比如我家先生跟威威分享他小时候的经历的时候,威威眼睛里都是发光的。爸爸跟威威说:“小时候,爸爸特别迷恋打电子游戏,那个时候不像现在这么方便,我们必须到电子游戏厅去打。没有钱,我就偷偷拿家里的钱去打。有一次放学我没回家,直接跟同学去游戏厅了,结果我爸找了一个小时,给我所有的同学家里打了电话,最终还是在游戏厅发现了我,当着我所有同学的面,把我一顿打!”
威威没有想到,原来爸爸小时候也有过类似的经历啊,他感受到跟爸爸从未有过的亲近感:原来我现在迷恋游戏的行为并不是十恶不赦的,爸爸小时候也有过呢。
如果没有同样的经历,还可以亲自玩一下孩子热衷的游戏,体会一下其中的乐趣,把对战的快感分享给孩子。
当然,家长可能会担心这样让孩子觉得打游戏是被允许的。
其实,不用担心,跟孩子分享这些不但不会降低自己的权威,也不会让孩子找到打游戏的借口。相反,这样会让孩子更容易跟家长心贴心,觉得被理解到了,这是进一步沟通的基础。认可、接受孩子的情绪,和骄纵并不同。你明白孩子希望无节制地玩游戏,不代表你会让孩子这样做。接下来,我们还有第二招,限时间。
第二招——限时间,指的是跟孩子一起约定,让游戏成为生活的调味品
现代社会,手机等电子产品已经是生活的一部分,因此,我们要做的不是杜绝手机,而是让孩子有节制地使用手机。
这里跟大家分享一个妈妈给孩子买手机前写的一封信:
孩子,现在你已经骄傲地成为一部智能手机的拥有者了。太棒了!你是一个有责任心的孩子,理应得到这份礼物。不过,在接受这份礼物的同时,你还需要遵守一些规章制度。
如果你没能遵守下列约定,我将终止你对这部手机的所有权。
第一个约定:一定要接爸爸妈妈电话
第二个约定:每天晚上9:00,准时把手机交给我或者你爸,我们会把手机关机
第三个约定:手机不能带到学校
第四个约定:远离手机不良信息,我们会限制一些应用
第五个约定:不要发动或者接收你或者其他任何人身体私密部位的图片
第六个约定:保持一颗好奇心,不要总用百度寻找答案
第七个约定:适度的拍照和录像,用心体验生活,这些生活经历会在你记忆力永存
你也可以在孩子使用手机之前,跟孩子做出这样的约定。
游戏可以成为生活的调剂品。我们需要的是跟孩子一起约定合理的玩游戏时间。
第一步,约定具体而合理的玩游戏时间。
第二步,约定具体而合理的结束提醒方式。
第三步,约定代替电子游戏的其他有趣活动。
做约定的这个过程有几个要点需要家长注意:
1、态度:无论是制定约定,还是执行约定的过程中,家长都要做到和善和坚定并行。约定的时间需要合理,双方都能接受,而不是只听孩子的或者只听家长的。
2、信任:制定约定基于相互的信任,家长要信任自己的孩子可以做到。很多家长还没制定约定,就开始担心,我的孩子肯定做不到。如果你认为他做不到,就真的做不到了。
3、坚定:约定并不是制定完就结束了,你不要想当然的认为,制定完约定孩子自己就得自觉执行。孩子就是孩子,他的自律性是需要培养的,而不是天生就有的。因此,执行约定的过程中,需要家长坚定的态度,。
很多家长是在孩子小时候,用手机游戏当保姆。孩子不吃饭,把手机放到他面前,无节制地玩。没时间管孩子,递给他一个手机,无节制的玩。老人带孩子,管不了孩子,递给他一个手机,无节制地玩。如果孩子总是可以无节制的玩手机,再跟他重新约定,执行起来确实会有阻力,需要家长顶住压力,重新建立规则。执行的时候,也要统一执行标准。
在孩子还没有养成自律的习惯前,你就是孩子人生路上最重要的引导者。
第三招——巧代替:激发学习动力又,跟孩子一起发现游戏的宝藏
很多父母总是希望孩子不玩手机了,可是没有想过,不玩手机之后,孩子干什么呢?才女武亦的爸爸,每天下午4:30就关手机陪孩子学习。陪伴孩子不是把孩子送进一个个课外辅导班,而是陪孩子一起读书,一起做手工,一起运动,一起游戏,一起体验生活的各种乐趣。我常常建议家长,在约定孩子使用手机的限制之前,也跟自己约定一个手机使用的限制。比如,回家陪伴孩子,不玩手机。只有父母的自律才能孕育出孩子的自律。
同时,还可以跟孩子列出一个选择清单,除了玩手机,还可以有哪些项目好玩又有趣,可以替代手机游戏?
当你想要把孩子从手机游戏中拉出来,就需要用更加有趣的事情来替代手机游戏。那么作为家长的你,还需要了解,手机为什么吸引孩子。
事实上,游戏是孩子非常重要的一个学习途径。
首先,游戏拥有视觉、听觉、感觉的全感官刺激。
其次,游戏总是充满接二连三的挑战。
再次,游戏不断给予正面的反馈,当完成一个小任务就可以得到即时的鼓励。
最后,很多游戏是团队作战,让孩子们形成一个战队,共同合作,完成挑战,非常有团队合作的成就感。
在有限的游戏时间,怎样引导孩子从玩中学呢?
1、多沟通,用好奇的语气问孩子“为什么这个游戏好玩”,而不是一把夺走手机再骂一句“这个游戏有什么好玩”。
2、拓宽知识。家长还可以从孩子喜欢的游戏,敏锐地发现孩子的兴趣,就地取材给孩子拓宽知识面。
3、学习游戏设计思路。家长可以将学习化作游戏,比如不认为只有看书才是学习、学习可以是全方位的视觉、听觉、嗅觉体验。
如果我们的孩子在家长的呵护下身心健康发展,对世界保有好奇心,拥有属于自己的兴趣爱好,就不会一天到晚沉迷游戏啦。
#质感创作人#
上一篇:5分钟“微改革”,带来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