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荣生前不除掉赵匡胤,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原因:
- 赵匡胤并非重点防范目标:
- 内部权力斗争的焦点不在赵匡胤:后周开国皇帝郭威的家人被后汉隐帝刘承佑杀害,郭威建立后周后,继承人选除了柴荣,还有他姐姐的儿子李重进以及女婿张永德。这两人在柴荣登基之前就担任掌管重兵的实权职位,对柴荣的皇位构成较大威胁。因此,柴荣在位期间一直将精力主要放在解决李重进和张永德的问题上。比如将李重进调离京城,授予“使相”的虚职;解除张永德的殿前都点检职务等,以削弱他们的权力,确保政权的稳定。
- 赵匡胤前期表现忠诚且有军功:赵匡胤出生于军人家庭,成年后追随郭威,后来又跟随柴荣。在柴荣在位期间,赵匡胤参与了多次战争,如与北汉、南唐、契丹的战争等,作战勇猛,还曾在高平之战中帮助柴荣化解危机,并且在战争中为后周立下不少战功。这些表现让他赢得了柴荣的信任,也使柴荣没有将他视为首要的威胁对象。
- 后周政权稳定需要武将支持:
- 缺乏宗室力量的无奈之举:郭威和柴荣的家人大多死于汉帝之手,导致后周缺乏宗室力量可以依仗。在那个动荡的年代,忠君的观念并不流行,柴荣想要维持后周的统治,必须依靠一些有能力的将领。赵匡胤是柴荣一手提拔起来的,相对来说忠诚度较高,所以柴荣需要像赵匡胤这样的将领来帮助自己巩固政权。
- 军事对抗外敌的需要:后周时期,外部面临着来自契丹等势力的威胁,需要有能力的将领带领军队抵御外敌。赵匡胤在军事方面展现出了一定的才能,柴荣为了国家的安全和稳定,需要保留像赵匡胤这样的军事将领来应对外部的挑战。
- 柴荣对自己掌控局势有信心:
- 自身能力与威望的自信:柴荣是一位有作为的皇帝,在位期间实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使后周的国力得到了极大的提升。他对自己的统治能力和对局势的掌控能力有足够的信心,认为自己可以驾驭赵匡胤等将领,不会让他们对后周政权构成威胁。
- 政权制衡体系的构建:柴荣在临终前进行了一系列的人事安排,试图构建一个权力制衡的体系。他将调兵的权力交给范质、王溥、魏仁浦等文官,让他们与符太后共同掌权,以此来制衡武将的权力。同时,他将赵匡胤和韩通提拔到重要的掌兵岗位上,希望他们能够相互制衡。在柴荣看来,这样的安排可以保证后周政权的稳定。
- 赵匡胤隐藏较深未露反意:赵匡胤利用主持军事改革的机会,在军队中培植了大量的心腹,形成了自己的势力体系,但在柴荣生前,他隐藏得比较深,没有表现出明显的反叛意图。而且柴荣在位时间相对较短,可能还没有足够的时间去发现赵匡胤的真实想法和野心。
总之,柴荣生前不除掉赵匡胤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然而,柴荣的突然离世以及后周政权内部的权力失衡,给了赵匡胤机会,最终导致了后周的灭亡和宋朝的建立。这一系列的历史事件也反映了五代十国时期政权更迭频繁、局势动荡不安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