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外翻膝的表现
外翻膝,也称为膝外翻,是指膝关节向外翻转,双侧小腿向外弯曲,形成 “X” 型腿外观。主要表现有以下几点:
- 外观改变
- 站立时,双腿自然并拢,双侧膝关节可以相互接触,但双侧踝关节之间的距离增大。根据外翻的程度不同,踝关节之间的距离可以从几厘米到十几厘米不等。
- 行走时,步态可能会受到影响,出现摇摆步态,即行走时身体左右晃动幅度较大。
- 疼痛症状
- 由于膝关节的力线改变,关节软骨、半月板等结构承受的压力不均匀,容易导致关节疼痛。疼痛通常位于膝关节的外侧,也可能放射至大腿外侧或小腿外侧。
- 长时间行走、上下楼梯、蹲起等活动时,疼痛会加重。休息后疼痛可能会有所缓解。
- 关节活动受限
- 随着病情的发展,膝关节的活动范围可能会逐渐减小。主要表现为膝关节的屈伸活动受限,患者可能难以完全伸直膝关节或弯曲到正常角度。
- 在严重的情况下,关节可能会出现僵硬,影响日常生活活动,如穿衣、上下床等。
- 其他表现
- 部分患者可能会出现腿部肌肉萎缩,尤其是大腿外侧和小腿内侧的肌肉。这是由于长期的力线异常导致肌肉受力不均衡,一些肌肉过度使用,而另一些肌肉则得不到充分的锻炼。
- 在儿童时期出现外翻膝,如果不及时治疗,可能会影响骨骼的生长发育,导致下肢长度不一致、骨盆倾斜等问题。
二、造成外翻膝的原因
- 先天性因素
- 遗传因素:部分外翻膝患者有家族遗传倾向。如果家族中有多人患有膝外翻,那么个体患病的风险可能会增加。遗传因素可能影响骨骼的发育和结构,导致膝关节的形态异常。
- 先天性骨骼发育不良:某些先天性疾病会影响骨骼的正常发育,导致外翻膝。例如,佝偻病是由于维生素 D 缺乏引起的钙磷代谢紊乱,可导致骨骼软化、变形,出现膝外翻等畸形。此外,先天性髋关节脱位、先天性髌骨脱位等疾病也可能并发膝外翻。
- 后天性因素
- 营养不良:儿童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如果缺乏维生素 D、钙、磷等营养物质,会影响骨骼的正常钙化和生长,增加膝外翻的发生风险。维生素 D 对于钙的吸收和利用至关重要,缺乏维生素 D 会导致钙磷代谢异常,使骨骼变得软弱,容易发生变形。
- 外伤:膝关节受到严重的外伤,如骨折、脱位等,可能会破坏关节的正常结构和力线,导致外翻膝。例如,股骨髁骨折、胫骨平台骨折等,如果治疗不当,骨折愈合后可能会出现膝关节畸形,包括外翻膝。此外,膝关节周围的韧带损伤,如外侧副韧带损伤,也可能导致膝关节不稳定,进而引起外翻膝。
- 关节疾病:一些关节疾病,如类风湿关节炎、骨关节炎等,会破坏关节软骨和骨骼,导致膝关节畸形。类风湿关节炎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主要侵犯关节滑膜,导致关节肿胀、疼痛、畸形。骨关节炎则是由于关节软骨磨损、骨质增生等原因引起的关节疾病,晚期也可能出现膝关节外翻畸形。
- 不良姿势和习惯:长期保持不良的姿势和习惯也可能导致外翻膝。例如,长期站立或行走时膝关节内扣、盘腿坐、跪坐等姿势,会使膝关节外侧的压力增加,久而久之可能导致膝关节外翻。此外,一些女性喜欢穿高跟鞋,高跟鞋会使身体重心向前移,膝关节处于过度伸直和内扣的状态,增加了外翻膝的风险。
- 神经系统疾病:某些神经系统疾病,如小儿麻痹症、脑瘫等,会影响肌肉的力量和控制,导致膝关节周围的肌肉失衡,从而引起外翻膝。例如,小儿麻痹症会破坏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导致肌肉瘫痪,膝关节周围的肌肉力量不平衡,可能出现膝外翻等畸形。
综上所述,外翻膝是一种膝关节畸形,表现为膝关节向外翻转,外观呈 “X” 型腿。其原因包括先天性因素和后天性因素,先天性因素主要有遗传和先天性骨骼发育不良;后天性因素包括营养不良、外伤、关节疾病、不良姿势和习惯以及神经系统疾病等。如果发现外翻膝的症状,应及时就医,明确病因,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