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中的孩子:中国县域教育生态》
📝📝作者:林小英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出品方:世纪文景
🌿🌿看林小英参与录制的《十三邀》视频,有四个地方,让我眼睛湿润。
🌿第一处是在林小英的班主任跟她拥抱的时候;
🌿第二处是在林小英让一个学生自我介绍的时候;
🌿第三处是林小英和许知远在湖边谈论她小时候上学的情景的时候;
🌿最后一处是在视频结尾的时候,那些孩子们在排练合唱节目的时候。
🌿《县中的孩子》这本书,真切击中了县域优质生源与师资流失的困局与痛点。
🌿我也是县中走出来的孩子。我所在的高中,是县里的重点高中,是自治区级示范性高中。
🌿在我印象中,正是从我步入高一那年开始,2023年,母校再也没有“清北”的考生出现过。而就在此前,每年总会有一两个能考上清北的。在我中考那一年,县里的文科状元,正是我班上同学谢毅华的姐姐,她被清华大学录取了。
🌿到我毕业读大学时,已经是2007年,每次联系高中学校关系密切的老师,他们或已离开去了珠三角待遇更高的学校,或是去了柳州南宁等地的学校,而招生情况也每况愈下,越来越多的人,把孩子送到了桂林、柳州、南宁去读书。在《县中的孩子》这本书中,作者林小英把这种现象总结为“返校资本”。当优势阶层选择逃离这里的时候,留下来的可能就是最大多数普通民众的孩子。
🌿每次和教育界的朋友,或是有孩子面临小升初、初升高的朋友会面,聊天,都会谈论到去哪里读书的话题。体制内的朋友讲过一个笑话:领导天天在大会小会强调要保证当地高中的重本率,但到了他们小孩子读书的时候,他们都会想方设法把小孩往柳州南宁桂林的学校送去.......这种现实冷冰冰的笑话,不得不引起我们的反思。
🌿林小英说:县域教育是太多人的来处,不能不反思,而如今的县中的孩子们,几乎是当代基础教育的缩影,他们身上都有我们自己。我本身也是曾经的一员,前些年也曾深入其中,大概可以“现身说法”。
🌿《县中的孩子》的后记中写到,11个偏远山区的小学校长和幼儿园园长们开几十公里的悬崖山路,就是为了见到林小英,就为了一个肯定的答复和共鸣。读到这里的时候,想到《十三邀》里面的一些画面,眼睛不禁又为之湿润。
🌿“教育不该是适者生存的模式,经济落后的地方,教育越应该给人以希望。”林小英这种对县中来向与去处,对基层孩子命运的牵挂,让人动容。
@雅理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