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疫情背景下,国际合作呈现出复杂的局面,既存在加强的一面,也有面临分裂挑战的一面。
国际合作加强的表现
- 信息共享与经验交流:各国通过多种渠道分享疫情信息、防控经验和研究成果,如中国的防控措施为其他国家提供了参考,韩国建立全国性病毒追踪系统并共享数据等,这有助于各国更好地应对疫情.
- 医疗物资援助与共享:许多国家相互支援口罩、防护服、呼吸机等医疗物资,中国向 120 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供应超 22 亿剂新冠疫苗,向 153 个国家和 15 个国际组织提供数千亿件抗疫物资,缓解了部分国家医疗物资短缺的困境.
- 科研合作加速疫苗研发:各国科研机构和制药公司联合开展疫苗研发,使多个疫苗在短时间内获批并投入使用,如由世界卫生组织牵头的新冠肺炎疫苗实施计划(COVAX),加快了新冠疫苗的开发和生产,并确保每个国家都能公平地获得新冠疫苗.
- 国际组织的协调作用:世界卫生组织在疫情期间积极协调各国抗疫行动,提供技术支持和物资援助等;世界贸易组织等国际组织也在努力推动相关合作,如中国联合欧盟等 18 个成员建立多方临时上诉仲裁安排,维护国际贸易仲裁体系.
国际合作面临分裂的挑战
- 部分国家的消极态度:美国在疫情初期反应迟缓,且未及时向其他国家伸出援手,还中断对世界卫生组织的支持,将抗疫责任推诿给其他国家,这种行为对国际抗疫合作产生了负面影响.
- 利益诉求不一致:各国在疫情防控和经济恢复等方面的政策存在差异,难以形成有效的国际合作。一些国家为了保护本国经济和产业,采取了贸易限制、边境封锁等措施,影响了全球产业链和供应链的稳定.
- 地缘政治冲突和竞争加剧:疫情期间,地缘政治冲突和大国竞争并未停止,反而在某些方面有所加剧,如美国与中国之间在人工智能和半导体等关键领域的脱钩趋势,这可能引起更广泛领域的脱钩,影响国际合作的深入开展.
- 资源分配不均:全球资源分配不均,一些发展中国家缺乏应对疫情所需的医疗物资和技术支持,而发达国家在疫苗分配等方面占据优势,导致疫苗获取上的差距,引发了公平性问题,也影响了国际合作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