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New Economist
作者:路乾 中央财经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美国马里兰大学经济学博士(资料图)
路乾:为张五常的通胀建议辩护
张五常教授最近提出要将通胀率提高到6%,引起了舆论的巨大争议【张五常最新文章:从弗里德曼的消费函数理论看今天的经济情况】。不奇怪,提高通胀率的建议历来会引发不小的争议。重要的不是建议是否被采纳,而是这些建议背后的经济学原理是什么。本文尝试回应舆论及学界对于张教授通胀建议的批评。
一、长期发展与短期通胀的关系
长期发展由制度、经济结构等多方面因素决定,短期经济绩效则由货币决定。张教授的主要学术贡献是产权与合约,属于新制度经济学,当然知道制度对于经济发展至关重要。笔者常年调研制度问题,也知道制度改革一旦突破,会带来投资及经济增长。我国城乡关系、国有经济、行业管制、金融结构,依然有很大的调整空间。改革对于中长期发展的影响是毋庸置疑的。
但是,制度改革与经济结构调整非一朝之功。如果存在帕累托改进的空间,但制度改革没有发生,那一定是种种成本阻碍了变迁的发生。内地喊改善营商环境很多年,但是领导一换环境就变;说地方债务谁家的孩子谁抱,但是经济形势差了,又可能回到预算软约束的老路上去;集体建设用地入市立了法,但是房地产市场下行,地方财政吃紧,土地入市又放缓。当然有局部改革的空间,但是阻碍改革的某些成本不是短期内能降低的。
然而,通货紧缩却是当下面临的棘手问题。如果是生产率提升带来的价格水平的持续下降,通货紧缩并不可怕。因为名义收入不会下降,失业不会大幅增加,而人们的生活成本是显著降低了。这是我国在过去几十年制造业发展及生产率提高讲述的故事。
但这显然不是当下通缩的故事。名义GDP下降、包括房地产与股市在内的资产价格水平下降、企业纷纷裁员、投资及消费需求不足,意味着经济进入了名义收入与实际增长下降导致的通货紧缩。即使货币供给量M很大,但企业及居民的货币需求大幅提高,致使货币流通速度V下降,从而带来名义收入(MV=NGDP)增长的大幅下降。
这种通货紧缩的危害是极大地,收入下降会造成债务危机,居民及企业因为缺乏收入而破产,企业也因此大幅裁员,失业上升,实际增长速度下降。更重要的是,通货紧缩会带来恶性循环,预期减弱导致企业及居民进一步持有货币,减少货币流通速度,若不及时制止会带来更大的问题。
应对通缩的方法,就是张五常教授所言,使用货币政策制造通货膨胀。这并非张五常教授异想天开,而是弗里德曼在经典著作《美国货币史》里,基于大量实证资料所得出的政策主张。上世纪30年代,美国发生大萧条,就是因为美联储在面对通缩时无所作为,导致经济陷入长期深度危机。美国最终靠改变金价对美元的比率,通过美元贬值来制造通货膨胀,才阻止了大萧条的加深。
通货膨胀有助于改变企业收入,由于工资具有粘性,在一定时期内上涨较慢,企业会在短期内改善收入,从而增加投资及就业,拉动需求和带动实际经济增长。也就是说,货币虽然在长期是中性的,但在短期是非中性的。至于货币政策的目标是盯住通货膨胀率(inflation targeting)还是价格水平(price level targeting),实施货币政策的工具是通过增加货币发行量、降低利率、准备金率、汇率,还是通过购买债券及股市资产,是次要的问题。首要的问题是,货币政策要设定明确的通胀目标,并用一切可能的方法达到这个目标,才能改变人们的预期。一旦预期形成,不需要发行大量货币就可以实现通胀目标。
二、价格粘性、通货紧缩与市场机制
有观点认为,应对
我来教大家-wepoker透视作弊挂教程+透视辅助软件!详细辅助教程-知乎:http://www.lhjia.com/news/1455130.html